2016-09-19防疫一线
猪丹毒病主要侵害架子猪,因皮肤表面常见有凸起疹块,俗称“打火印”,是猪传染病中重要疾病之一[1],曾把该病与猪瘟、猪肺疫并列为猪的“三大传染病”[2]。猪丹毒病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至今世界各国尚未彻底净化该病,呈世界性分布。据报道,我国流行的猪丹毒病以急性败血型和亚急性疹块型居多,常因饲养管理不善和治疗不及时呈现急性死亡。也有报道指出,从人的患病皮肤中分离到该菌,并证明可引起人类的丹毒病[3,4]。这不仅给养猪业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对人类健康也构成了威胁。因此,掌握猪丹毒病的流行病学及治疗预防措施意义重大。
1、病原学
丹毒杆菌是导致猪丹毒病的病源菌,是一类小的革兰氏阳性菌,细菌形态细长,呈直或稍弯的杆状,以单个或链状存在,有时可见到球状或棒状形态。丹毒杆菌无运动性,无芽孢,无鞭毛,无抗酸性,大小为 0.2-0.4 μm×0.8-2.5μm,易被普通染料着色,但革兰氏染色容易脱色。本菌是兼性厌氧菌,有些菌株在含有5%-10%CO2的条件下生长更好,在pH值6.7-9.2的环境中可生长,在pH值7.2-7.6环境下生长更好, 5-42℃温度下可生长,在 30-37℃环境下生长更好[5]。在人工培养基上传若干代后开始形成长丝,这种形态主要存在于老龄培养物中或慢性病灶中,长丝有时较粗,可长达4-60μm;特别是在液体培养基中容易形成团装的菌体丝;在营养肉汤37℃培养24h后,培养物呈轻度浑浊,无菌膜;在有血清的肉汤中生长旺盛;在固体培养基上培养48h后,可形成小于1mm的透明菌落,多数菌株的菌落有完整的边缘[6]。
2、流行病学
该病主要发生于猪,禽类、绵羊、人和其他动物也可感染。规模化猪场,病猪和隐形感染猪是最主要的传染源,致病菌长期存在于带菌动物扁桃体、胆囊和骨髓中,可通过粪尿、唾液和鼻分泌物排出大量的丹毒杆菌,污染圈舍及用具,另外,致病菌可长期存在土壤之中,使土壤成为传染源之一。该菌可通过任何途径侵入机体,吞食被污染的食物和饮水是引起感染的一种主要方式,皮肤创伤也可进行传染,也有经家鼠传播的可能。各个日龄阶段的猪都有易感性,以3-6月龄猪最为多发,随着年龄的增长,易感性逐渐降低,6月龄以上的猪发病率不高,仔猪可通过吸允母乳获得被动免疫,在出生数周内具有免疫保护性。猪丹毒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7-9月多发,近年来,出现春季、冬季也发生本病流行的情况[7]。猪丹毒病常和其他传染病引起混合感染,给治疗带来一定难度,寄生虫感染也可增加猪丹毒病的严重性。饲养管理不善和一些应激也可诱发该病,如圈舍卫生差、突然更换饲料、气温变化、疲劳等。
3、临床症状
猪丹毒病临床症状通常可分为3类:急性、亚急性和慢性。除此之外,可发生隐性感染,暂时性看不到临床症状,但随着时间推移也可以导致慢性感染。
3.1 急性症状
突然发病,有时突然死亡。病猪体温可达40-42℃,甚至更高,体温高的病猪可能出现颤抖,有些体温41℃猪可能表现正常,存活下来的猪的体温在5-7d可恢复正常;精神沉郁,食欲部分或完全废绝,肠蠕动减慢,架子猪和老龄猪粪便干燥,小猪则表现出腹泻,怀孕母猪可发生流产;特征性皮肤病变多出现在感染后的第3d,病猪皮肤上可见到小的粉色和黑褐色的丘疹块,表面隆起,触感坚实,多数情况下可摸到疹块,急性感染而未死亡的猪群,这些病变可能广泛存在,一般在出现4-7d内逐渐消失,当丘疹块转变成黑紫色时,通常表示病猪即将死亡,急性死亡的病猪,常见腹部、耳部、尾部、大腿后部及下颚出现大面积的黑褐色病变[8]。
3.2 亚急性症状
亚急性猪丹毒症状比急性症状轻微,动物不表现出病态,体温不高,或高但持续时间不长,食欲不受影响,有些猪出现少量的皮肤病变,皮肤上出现疹块,不愿走动。
3.3 慢性症状
慢性猪丹毒病是由急性或亚急性猪丹毒或隐性感染转变而来,最常见的特征是关节炎。有时出现心功能不全症状,突然死亡,有时在感染后3w出现慢性关节炎,引起关节不同程度僵直、肿大,从轻度破行到四肢完全不能支撑。
4、病理变化
4.1 急性病理变化
猪丹毒病特征性的病理变化是皮肤上的菱形疹块,当这种菱形疹块在全身广泛出现时,标志已引起败血症。在急性猪丹毒病病变中,肉眼可见弥漫性皮肤出血,特别是在口鼻部、下颚、喉部、耳、腹部和大腿部的皮肤。解剖可见肺部充血水肿,心外膜和心房的肌肉组织处可见瘀斑和斑点性出血,胃部可见卡他性出血性胃炎,胃浆膜出血,肝脏出血,脾肿胀出血,肾皮质部有斑点状出血,淋巴结的外观取决于受感染的程度,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肿胀、充血[9]。
4.2 慢性病理变化
慢性猪丹毒病的病变主要是增生性、非化脓性关节炎,常发生在跗关节、膝关节、肘关节、腕关节,有时可见脊髓炎,患有慢性关节炎的病猪,有一个或多个关节肿大,关节膜发生纤维性组织性增厚,关节腔内有大量的浆液性血样滑液,稍浑浊,有少量脓性物。滑膜出现不同程度的充血和增生,造成组织肿胀,有颗粒出现并形成尖状物,深入关节腔。有些病猪会出现心功能不全,其他脏器出现慢性炎症,如脾和肾脏的管梗塞。
5、诊断方法
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做初步诊断,确诊需进行实验室诊断。细菌学检测是诊断猪丹毒病较为可靠的方法,可用于病猪生前和死后诊断。涂片镜检:从疑似猪丹毒病病猪耳静脉采血或切开疹块挤出血液和渗出液做涂片,也可采取急性死亡病例的脾、肝、肾及淋巴结等脏器做涂片,用瑞氏或姬姆萨染色,镜检可见猪丹毒,菌多数在血细胞之间。培养观察:采取病料接种于鲜血琼脂斜面或接于肉汤中,在37 ℃恒温箱中培养24h,进行细菌形态学鉴定[10]。
6、治疗措施
6.1 化药治疗
磺胺嘧啶钠治疗猪丹毒病效果好,治愈率能达85%。磺胺嘧啶钠按0.2g/kg体重用量静脉注射,每天2次,3-4d一个疗程[11]。或用青霉素,按2万单位/kg体重肌肉注射,每天2次,连用3-5d。为防止复发或转慢性,不宜过早停药,待食欲、体温恢复正常后,持续用药 2-3d。血清疗法,应用抗血清皮下注射,每头仔猪按5-10mL剂量给药,3-10月龄猪按30-50mL剂量给药,成年猪按50-70mL剂量给药,间隔24h注射1次。如果青霉素与抗血清同时应用效果更佳。
6.2 中药治疗
中药治疗,红藤15g,甘草5 g,当归尾10g,金银花15g,连翘25g,白酒适量;若热盛烦渴者,加天花粉、石斛;便秘、腹胀加酒大黄、枳实;疼痛剧烈者加穿山甲、皂刺;挟湿者加薏苡仁、佩兰;兼风热表证者加蝉蜕、牛蒡子;红肿灼热加蒲公英、地丁[12]。
同时养殖场全群猪用恩诺沙星300-500g/t拌料,可溶性粉的阿莫西林300-400g/t饮水,或电解多维500mg/L、维C 200g/t饮水,防止继发感染。
7、预防措施
7.1 免疫接种
免疫接种是当前防止猪丹毒病的最有效措施。仔猪在45-60日龄进行第一疫苗注射,在3月龄进行第2次加强免疫。种猪每间隔6个月注射疫苗1次,通常于春秋两季定期免疫注射。目前主要的免疫菌苗有:猪丹毒弱毒菌苗,大小猪均一律皮下注射1mL,免疫期为6个月;猪丹毒氢氧化铝甲醛菌苗,10kg体重以上断奶猪一律皮下或肌肉注射5mL,21d后产生免疫力,免疫期为6个月;猪丹毒 GC42系弱毒菌苗,皮下注射7亿个菌,注射后7d产生免疫力,免疫期为5个月以上。疫苗免疫时还应注意抗生素的使用,抗生素的使用对菌苗的免疫效果有一定的影响,在接种前7d和接种后10d内,应避免使用抗生素。
7.2 加强饲养管理
圈舍保持干燥卫生,阳光充足,通风良好无贼风,粪便尿液及时清理,定期对圈舍进行消毒;禁止饲喂霉变饲料,饲料营养要均衡,饮水要干净充足;妊娠母猪单圈饲养,避免咬架带来应激;每批仔猪出栏后,应对仔猪猪舍的门、窗、墙壁、地面等先用水冲洗干净,再用消毒液进行消毒;严格引种,并根据当地传染病流行情况制定免疫程序,建好养殖档案,做好免疫记录;若发现疾病应尽早进行治疗。
8、小结
猪丹毒病是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主要侵害3~6月龄猪,以皮肤出现小的粉红色或黑褐色凸起的疹块为主要特征。发现猪丹毒病应及时隔离,坚持早发现早治疗的原则,做好圈舍消毒工作。磺胺嘧啶钠、青霉素和抗血清治疗可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也可采用中药配方进行治疗。免疫接种是当前防止猪丹毒病的最有效措施,同时要加强饲养管理,能将猪丹毒病拒之在养殖场外。
参考文献:
[1] 李黎, 李光沐, 俞宁. 猪丹毒的诊断与防治措施[J]. 畜牧与饲料科学, 2009, 30(8 ):118-123.
[2] 韦永峰, 侯太乾. 急性猪丹毒的防治[J].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4, 30(8):146.
[3] 罗新民. 生猪屠宰场猪丹毒杆菌污染情况调查[J]. 中国动物检疫, 2008,25(2):34.
[4] 付凌, 张睿, 杨建成, 等. 猪丹毒与猪附红细胞体病混合感染的诊治体会[J].畜禽业, 2009, (7):74-75.
[5] 朱凤琼, 陈达燕, 夏英杰, 等. 猪丹毒的分离及鉴定[J]. 现代农业科技, 2012, (4):316-317.
[6] 杜海江. 猪丹毒的诊断与防治[J]. 现代农业科技,2013,(20):272-273.
[7] 高如云. 猪丹毒的诊断与治疗[J].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4年, 30(12):164.
[8] 王玉成. 夏、秋季猪丹毒病的流行与防治[J]. 养殖技术顾问, 2013, (12):96.
[9] 唐羽. 一例猪丹毒病的诊疗[J]. 畜禽业, 2013, (295):72-72.
[10] 李黎, 李光沐, 俞宁. 猪丹毒的诊断与防治措施[J]. 畜牧与饲料科学, 2009, 30(7-8 ):118-123.
[11] 邓红艳. 浅谈猪丹毒的诊疗[J]. 中国畜禽种业, 2014, (1):97-98.
[12] 范乃成. 中草药防治猪传染病效果好[J]. 畜禽业, 2015, (1):72.